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攝護腺癌放射治療的新突破


攝護腺癌患者逐年增加

攝護腺癌又名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而近三十年來,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逐年攀升,這幾年更成為台灣地區男性第五好發的癌病,這種現象可能和國人營養狀況提升、西式化飲食比重增加、年齡結構老化及逐漸普及前列腺癌血清篩檢有關。
老年人小便異常要小心
攝護腺癌好發年齡為六十歲到八十歲之間,不過剛發生時往往沒有任何症狀,病患常因抽血驗出「攝護腺特異抗原(英文簡稱為PSA) 」的指數升高或者是因為前列腺肥大,接受切片或刮除手術後由病理檢驗才找到前列腺癌細胞。當腫瘤繼續長大,一旦侵犯或壓迫尿道及膀胱時,則會發生排尿障礙的症候,而這些症狀往往又與良性前列腺肥大之臨床症狀相似,易誤導病患造成延遲就醫的情形,因此我們特別提醒年逾五十歲的男性,若出現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小便變細、小便解不乾淨、解尿後滴滴答答、甚至解尿疼痛等問題,即應就醫,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好意思,自認是發炎或前列腺肥大而自行服用成藥或草藥,甚至有患者等到病情惡化到發生產生急性尿瀦留,完全無法解尿、血尿、尿失禁、或甚至因骨頭疼痛(前列腺癌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為骨骼)及全身疲累等症狀才開始就醫。
治療方式有突破
攝護腺癌治療方法頗多, 一般依癌病期別的不同包括:開刀、放射治療、攝護腺內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等療法-
(1) 對於年齡超過75歲或身體尚合併其他較嚴重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或其他病變)的第一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若癌細胞分化良好,且僅侷限於小範圍時,若做過「經尿道前列腺刮除手術」後,可採取密集追蹤方式,不需要再做進一步處置。
(2) 然而僅有少部份患者適合這種追蹤不治療的策略,對大多數癌細胞仍在攝護腺內的初期癌病而言,最好的局部治療則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或放射治療,這兩者之療效相當接近。手術及放射治療之技術及觀念在近十年大皆有所改變。以手術為例,最近幾年較傾向採用保留神經之攝護腺切除手術、微創手術,甚至使用醫療級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以減少併發症。至於放射治療的突破則更多,例如對於局部尚未發生轉移的第I或第II期攝護腺癌病人而言,現代化的放射治療(例如三度空間放射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比傳統式放射治療,不僅能明顯提高腫瘤控制率(增加20%-40%左右)且也降低了放射線引發膀胱炎或直腸炎的併發症。此外,目前最新一代的放射治療利用影像導航技術(例如:導航螺旋刀放射治療),能夠在每天治療前利用電腦斷層影像找出腫瘤的最新位置後再進行放射治療,因此治療的準確度提升,再加上具有多角度照射特點,使得鄰近攝護腺之膀胱、小腸或直腸的放射劑量明顯降低,預期可進一步降低患者治療之併發症並提升生活品質。 
(3) 當血清癌指數偏高、癌細胞分化不好或局部廣泛性侵犯的攝護腺癌(癌細胞已侵犯攝護腺的外層包膜、貯精囊或鄰近器官時,則近年來多篇研究指出,使用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療法比單純使用荷爾蒙治療有更高的治癒率。根據權威的「刺胳針」醫學雜誌曾刊載的一篇大型前瞻隨機性研究發現,從丹麥、瑞典及挪威三個國家共47家醫院875位患者 (近80%患者之攝護腺腫瘤已穿出攝膜腺外膜並侵犯至相鄰組織)被隨機分成「單純荷爾蒙治療組」及「荷爾蒙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組」,經過平均近八年之追蹤發現雖然合併療法比單純荷爾蒙治療組有略高之泌尿、直腸及性功能障礙之併發症,但其成功率差距頗大,單純荷爾蒙組病患之預估十年整體死亡率或死於攝護腺癌的死亡率分別是39%及24%,而合併療法組僅分別是30%及12% 。
(4) 攝護腺癌一旦轉移到骨盆腔淋巴結或全身骨骼則屬第四期,以荷爾蒙治療為主要療法。荷爾蒙治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具有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通常荷爾蒙的療效大約可維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若荷爾蒙療效失敗後,才會考慮化學治療,但療效不盡理想,病患存活期不易難超過一年。
由於每位病患的病情不一,最好經過泌尿外科及放射腫瘤科的醫師仔細的評估及充份的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放射線或荷爾蒙治療。
早期癌存話率隹
早期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5%左右。如果癌細胞侵襲到攝護腺周圍組織或其他相鄰器官,則五年存活率只有65%,十年存活率降為35%左右。若發生骨盆腔淋巴結轉移則治癒率更差, 一旦發生骨骼或其它遠處器官的轉移,則其平均存活時間約為二年到二年半左右。
總之,近幾年來因手術及放射治療科技的突破及針對中晚期患者採用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藥物的治療方式,將使得攝護腺癌的治療成果出現新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