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低危風險復發與65歲以下患者應優先考慮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及放射線治療是治療早期攝護腺癌的重要手段。在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路NCCN2012版攝護腺癌指南》指出,為免過度治療帶來的後遺症,對於低危險(low risk)復發且預期壽命低於10年和極低危險(very low risk)復發且期壽命低於20年的早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積極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是唯一推薦的初始治療策略(註:積極監測與觀察等待不同,積極監測乃有定期追蹤檢查之安排,一旦檢查有珠絲馬跡顯現惡化,例如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升高,即使沒有症狀產生,也要開始重新思考給予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之必要性。)
       但事實上,比較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與觀察等待療法(又稱延遲療法,乃等到有症狀才治療,相對於積極監測的治療策略而言比較消極而被動)對於攝護腺癌患者預後影響的臨床研究並不多,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更是的研究很少,甚至美國也尚未有出現大型隨機性的前瞻研究能支持積極監測是上述低危險(low risk)復發和極低危險(very low risk)復發的早期患者之最佳治療策略。然而在20115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Bill-Axelson, Holmberg et al. 2011) 刊登了一篇瑞典一項長達15年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卻支持儘早治療的另外一面的思考。
       從198910月至19992月,共有695名,平均年齡約65歲的早期攝護腺癌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根治性手術組(347名)和觀察等待組(348組)。作者的研究團隊在這篇論文之前也曾多次階段性地發表了追蹤結果(2002年,2005年,2008年),最近一次則追蹤至2009年結束並發表本篇研究的成果且再一次肯定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可以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特別是對低危風險復發的患者與65歲以下患者皆有明顯意義14.6% vs 20.7%)。但對於大於65歲的患者而言有,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優勢就不太明顯。同時,研究也發現在進行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患者中,腫瘤已侵犯至攝護腺包膜以外者其死亡率為無包膜外生長患者的7倍,因此若病患術後病理檢查確定有包膜外生長的情形,則病患在手術後應再接受局部放射治療或荷爾蒙輔助治療。
       再者隨著追蹤年限的逐漸延長,該研究結果愈呈現出根治性攝護腺癌切除術的優勢,而觀察等待的價值似乎正逐步減少。由於該研究追蹤期將近15(中值追蹤期12.8),那麼針對選擇觀察等待的患者而言,他們的治療方案是否應該根據其實際存活年限的增長而相應的發生改變呢?若從患者生活品質受影響的層面來思考,則相對其他治療方式而言,觀察等待療法仍有若干優勢存在。因此,我們只有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能更清楚的告訴大家早期攝護腺癌的最適當治療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