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於2012年第一版治療指引,針對攝護腺癌積極監測 (active
surveillance) 策略的建議與釋疑如下:
1. 積極監測的治療策略需要詳細討論再做決定
由於PSA篩檢之普適運用及衍生之攝護腺癌各種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美國的學者專家已針對早期攝護腺癌的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提出警告並提倡某些早期攝護腺癌患者可暫緩治療而採取積極監測的策略,但主張這樣的治療決定應由患者和主治醫師根據患者攝護腺癌的復發風險、年齡、健康狀況、預期壽命、病患及家屬的認知,是否能認真執行未來密集的追蹤監測(持別是攝護腺穿刺)等多個角度,進行仔細評估及討論後,才決定是否選擇積極監測。
2. 適合積極監測的客觀條件有那些?
積極監測通常適用於那些預期壽命<20年的非常低風險攝護腺癌患者或預期壽命<10年的低風險復發攝護腺癌患者。
3. 積極監測並非被動挨打,病患有自主權改變原有的治療策略
積極監測是一個主動定期監測癌病的過程,當有異常的監測報告出現,都要懷疑攝護腺癌是否已有進行性的變化,甚至即使追蹤檢測結果正常,但病患都可隨時與醫師討論停止積極監測並轉換至其他治癒性療法。
4. 積極監測的定期追蹤的間隔及監測項目為何?
對於可接受其他治癒性治療的早期局限性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若採取積極監測,則一定要定期追蹤複查。此外,較年輕的患者其追蹤應比年長患者更嚴密,主要監測的項目為:
(1)血清攝護腺持異抗原(PSA):建議每3 個月檢查1 次,否則至少每6 個月要測1次。
(2) 肛門指診:每6個月1次,否則至少每12個月1次。
(3)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有下列不同的執行時機
(a) 如果初次穿刺少於10針,或評判結果不一致(例如:穿刺陽性部位與肛門指診摸到
腫塊的部位不一致)則建議第一次追蹤性攝護腺穿刺要在6 個月內完成。
(b) 當PSA升高或肛門指診摸到攝護腺有異常硬塊時,皆要考慮進一步攝護腺穿刺切
片。
(c) 如果初次穿刺≥10針,則建議第一次追蹤性攝護腺穿刺要在18 個月內完成,之後最
好每12個月穿刺切片1次。應該在18個月內穿刺
(d) 但若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上和預期壽命<10年的患者,並不鼓勵例行性攝護腺穿刺切
片。
(e) PSA指數的變化對監測癌病的進展並不十分可靠,因此仍建議每年進行攝護腺穿
刺。
(f) 對於具有治癒可能性的旱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血清攝護腺持異抗原倍增期
(PSADT)的測定在監測疾病進展方面並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
5. 積極監測後如何知道腫瘤有持續進展(惡化)的跡象?
(1)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的組織中發現格里森4或5級的癌組織。
(2)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發現更多陽性針數或陽性癌組織比例增加。
6.積極監測的優點為何?
(1)避免了那些因手術、放射治療、冷凍治療、海扶刀熱治療或荷爾蒙(激素)治療所引起
的副作用。
(2)生活質量或正常活動較少受到影響。
(3)對於某些小而進展慢攝護腺癌而言可避免接受不必要治療的風險。
7. 積極監測的風險為何?
最重要的在於若病患未能持續配合定期追蹤檢查,有可能癌病已開始進展惡化卻仍未察覺。若能配合積極監測計畫,則依據美國部份專家的初步追蹤觀察,基本上風險不高且肯定積極監測的做法,唯因目前仍缺乏長期或大型的研究做為有力的佐証。病患必須知道積極監測仍存有下列風險:
(1)癌病可能有持續進展和(或)發生轉移的風險。
(2) 可能喪失治癒的機會。
(3)後續治療可能較為複雜,帶來更多的併發症。
(4)神經保留的手術更不容易達成,因此術後欲保留性功能的機會也相對減少。
(5)有癌病可以暫不治療嗎?這類疑問多少仍會持續的影響病患,進而造成壓力與焦慮。
(6) 需要較密集的PSA抽血檢查、肛門指診,甚至每年攝護腺穿刺切片,而穿刺檢查也並非
沒有無併發症。
(7)攝護腺癌本身長期自然的病程仍不明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