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低危風險復發與65歲以下患者應優先考慮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及放射線治療是治療早期攝護腺癌的重要手段。在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路NCCN2012版攝護腺癌指南》指出,為免過度治療帶來的後遺症,對於低危險(low risk)復發且預期壽命低於10年和極低危險(very low risk)復發且期壽命低於20年的早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積極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是唯一推薦的初始治療策略(註:積極監測與觀察等待不同,積極監測乃有定期追蹤檢查之安排,一旦檢查有珠絲馬跡顯現惡化,例如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升高,即使沒有症狀產生,也要開始重新思考給予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之必要性。)
       但事實上,比較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與觀察等待療法(又稱延遲療法,乃等到有症狀才治療,相對於積極監測的治療策略而言比較消極而被動)對於攝護腺癌患者預後影響的臨床研究並不多,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更是的研究很少,甚至美國也尚未有出現大型隨機性的前瞻研究能支持積極監測是上述低危險(low risk)復發和極低危險(very low risk)復發的早期患者之最佳治療策略。然而在20115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Bill-Axelson, Holmberg et al. 2011) 刊登了一篇瑞典一項長達15年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卻支持儘早治療的另外一面的思考。
       從198910月至19992月,共有695名,平均年齡約65歲的早期攝護腺癌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根治性手術組(347名)和觀察等待組(348組)。作者的研究團隊在這篇論文之前也曾多次階段性地發表了追蹤結果(2002年,2005年,2008年),最近一次則追蹤至2009年結束並發表本篇研究的成果且再一次肯定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可以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特別是對低危風險復發的患者與65歲以下患者皆有明顯意義14.6% vs 20.7%)。但對於大於65歲的患者而言有,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優勢就不太明顯。同時,研究也發現在進行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的患者中,腫瘤已侵犯至攝護腺包膜以外者其死亡率為無包膜外生長患者的7倍,因此若病患術後病理檢查確定有包膜外生長的情形,則病患在手術後應再接受局部放射治療或荷爾蒙輔助治療。
       再者隨著追蹤年限的逐漸延長,該研究結果愈呈現出根治性攝護腺癌切除術的優勢,而觀察等待的價值似乎正逐步減少。由於該研究追蹤期將近15(中值追蹤期12.8),那麼針對選擇觀察等待的患者而言,他們的治療方案是否應該根據其實際存活年限的增長而相應的發生改變呢?若從患者生活品質受影響的層面來思考,則相對其他治療方式而言,觀察等待療法仍有若干優勢存在。因此,我們只有期待未來有更多的臨床研究結果能更清楚的告訴大家早期攝護腺癌的最適當治療方式!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NCCN有關護腺癌積極監測的最新共識



   
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於2012年第一版治療指引,針對攝護腺癌積極監測 (active surveillance) 策略的建議與釋疑如下:

1. 積極監測的治療策略需要詳細討論再做決定
        由於PSA篩檢之普適運用及衍生之攝護腺癌各種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美國的學者專家已針對早期攝護腺癌的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提出警告並提倡某些早期攝護腺癌患者可暫緩治療而採取積極監測的策略,但主張這樣的治療決定應由患者和主治醫師根據患者攝護腺癌的復發風險、年齡、健康狀況、預期壽命、病患及家屬的認知,是否能認真執行未來密集的追蹤監測(持別是攝護腺穿刺)等多個角度,進行仔細評估及討論後,才決定是否選擇積極監測。

2. 適合積極監測的客觀條件有那些?
        積極監測通常適用於那些預期壽命<20年的非常低風險攝護腺癌患者或預期壽命<10年的低風險復發攝護腺癌患者。

3. 積極監測並非被動挨打,病患有自主權改變原有的治療策略
        積極監測是一個主動定期監測癌病的過程,當有異常的監測報告出現,都要懷疑攝護腺癌是否已有進行性的變化,甚至即使追蹤檢測結果正常,但病患都可隨時與醫師討論停止積極監測並轉換至其他治癒性療法。

4. 積極監測的定期追蹤的間隔及監測項目為何?
        對於可接受其他治癒性治療的早期局限性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若採取積極監測,則一定要定期追蹤複查。此外,較年輕的患者其追蹤應比年長患者更嚴密,主要監測的項目為:
(1)血清攝護腺持異抗原(PSA):建議每3 個月檢查1 次,否則至少每6 個月要測1次。
(2)   肛門指診:每6個月1次,否則至少每12個月1次。
(3)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有下列不同的執行時機
       (a)        如果初次穿刺少於10針,或評判結果不一致(例如:穿刺陽性部位與肛門指診摸到
                腫塊的部位不一致)則建議第一次追蹤性攝護腺穿刺要在6 個月內完成。
       (b)      PSA升高或肛門指診摸到攝護腺有異常硬塊時,皆要考慮進一步攝護腺穿刺切 
                片。
       (c)    如果初次穿刺≥10針,則建議第一次追蹤性攝護腺穿刺要在18 個月內完成,之後最
                好每12個月穿刺切片1次。應該在18個月內穿刺
       (d)       但若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上和預期壽命<10年的患者,並不鼓勵例行性攝護腺穿刺切
                片。
       (e)    PSA指數的變化對監測癌病的進展並不十分可靠,因此仍建議每年進行攝護腺穿
               刺。
       (f)        對於具有治癒可能性的旱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血清攝護腺持異抗原倍增期
            (PSADT)的測定在監測疾病進展方面並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

5. 積極監測後如何知道腫瘤有持續進展(惡化)的跡象?
(1)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的組織中發現格里森45級的癌組織。
(2)  攝護腺追蹤性穿刺發現更多陽性針數或陽性癌組織比例增加。
  
6.積極監測的優點為何?
(1)避免了那些因手術、放射治療、冷凍治療、海扶刀熱治療或荷爾蒙(激素)治療所引起
        的副作用。
(2)生活質量或正常活動較少受到影響。
(3)對於某些小而進展慢攝護腺癌而言可避免接受不必要治療的風險。

7. 積極監測的風險為何?
        最重要的在於若病患未能持續配合定期追蹤檢查,有可能癌病已開始進展惡化卻仍未察覺。若能配合積極監測計畫,則依據美國部份專家的初步追蹤觀察,基本上風險不高且肯定積極監測的做法,唯因目前仍缺乏長期或大型的研究做為有力的佐証。病患必須知道積極監測仍存有下列風險:
(1)癌病可能有持續進展和(或)發生轉移的風險。
(2)   可能喪失治癒的機會。
(3)後續治療可能較為複雜,帶來更多的併發症。
(4)神經保留的手術更不容易達成,因此術後欲保留性功能的機會也相對減少。
(5)有癌病可以暫不治療嗎?這類疑問多少仍會持續的影響病患,進而造成壓力與焦慮。
(6)   需要較密集的PSA抽血檢查、肛門指診,甚至每年攝護腺穿刺切片,而穿刺檢查也並非
        沒有無併發症。
(7)攝護腺癌本身長期自然的病程仍不明確。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早期攝護腺癌經積極監測後攝護腺穿刺格里森評分的變化


        早期攝護腺癌經積極監測的治療策略下,後續穿刺切片所得到的癌細胞格里森分數常出現不同的變化,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2011年臨床腫瘤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發現,從1998年到2009年,共有377位攝護腺癌患者接受積極監測,其中有94%的患者他們的格里森分數是六分或六分以下,只有6%的患者格里森分數分數是七分。 在初次切片後這些患者的平均追蹤時間是54月。在確定積極監測後,第一次追蹤切片的結果有81位患者(21%)格里森分數增加了,另外有91(24%)患者切片成陰性反應(也就是沒有看到癌細胞)198(53%)患者其格里森分數不變,另有2%的患者格里森分數下降。

        針對198位第一次追蹤切片格里森分數不變的患者,於第二次追蹤切片後,只有24位患者的格里森分數上升;即使到了第三次追蹤切片也仍有69位患者分數維持不變,僅有6位病患格里森分數增加。絕大多數(98%)切片証實惡化者,皆呈現出格里森分數3+4的癌病種類。

        在91位患者第一次追蹤切片沒有發現到癌細胞者,但第二次追蹤切片後發現19(21%)患者有癌細胞,到了第三次追蹤切片,43位患者中有13人有癌細胞。

        總之,59%的病患因追蹤切片的格里森分數增加而開始接受確定性治療(手術或放射治療),初步觀察這些剛開始採積極監測,後因格里森評分增加才開始接受治療者的,其治療成效都非常好。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早期攝護腺癌不一定要治療?


        早期攝護腺癌的患者請注意,如果您的主治醫師向您說明您的攝護腺癌可以採取積極監測(active surveillance)而暫時不需要其他治療時,請不要驚訝。由於近些年來,早期攝護腺癌的治療,不論是手術、放射線治療、冷凍治療或海扶刀熱治療等皆可能造成副作用或過度治療的情形,再加上因為有部分患者的年齡大,或腫瘤生長緩慢,所以很少有病患死於攝護腺癌,因此對這部份早期患者而言,積極監測的策略應列為重要治療選項。事實上,根據權威的美國癌症綜合網路(NCCN)的推薦,有一部分初期攝護腺癌的患者確實適合採取積極監測而暫不治療的策略。

什麼是積極監測?
所謂積極監測,就是病患不立即接受治療但會定期門診追蹤且每三到六個月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查,同時每半年到一年會接受肛門指診檢查,若初次穿刺在9針以下或10針以上則分別應在半年或一年半後再接受第二次的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NCCN則建議至少每6個月檢測PSA 1 次,至少每12 個月接受肛門指診1次,每12個月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1一次,因為有少數患者PSA沒有升高,但切片後卻巳發現癌症巳開始惡化)。若積極監測後,一旦有病情惡化的徵兆,此時再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這類患者的存活率並未受到影響。

積極監測後在什麼狀況下認為病情有變化?
於積極監測後下列情形表示病情有變化,應考慮進一步接受手術或放射治療:(1)第二次以後的切片發現癌細胞的格里森分級(Gleason grade)45(2)格里森評分(Gleason score)大於7分以上;(3)第二次以後的切片比第一次切片有更多的陽性癌組織針數,例如第一次陽性穿刺的針數是兩針;而這一次切片有四針是陽性,則表示病情有變化;(4)第二次以後的切片陽性針數癌組織的比例大於50%;(5)PSA倍增時間小於三年。

那些早期攝護腺癌患者適合積極監測的策略?
     依照NCCN的推薦,積極監測是下列兩類攝護腺癌患者的優先、甚至是唯一的治療策略:(1)非常低度復發風險者且預期壽命<20 年或(2)低度復發風險者且預期壽命<10年。非常低度復發風險須滿足下列條件:T1c期;指腫瘤指診或放射影像檢皆陰性但因PSA升高且經切片後才証實罹患攝護腺癌癌細胞格里森(Gleason)評分6PSA10 ng/ml前列腺穿刺陽性針數少於3 針,每針癌組織50%PSA 密度(PSAD)0.15 ng/ml/g。低度復發風險則是指:腫瘤T12a期;Gleason 評分為26PSA10 ng/ml

適合積極監測的早期患者死於攝護腺癌的風險很低
近年來,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一篇研究指出65歲以上,低風險的攝護腺癌病人,經積極監測後,他們的癌症特異存活率高達94%。同樣的,在2010年加拿大的一篇研究指出,450位屬於低或中度風險的攝護腺癌患者,經由積極監測且平均長達7年的追蹤後發現,病患十年預期的癌病特異存活率高達97%,且對於極低度或低度風險的患者而言,即便積極監控失敗,但這些患者的復發程度大都較輕微。另外,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發現每年的監控切片檢查大約可以發現約4%的高惡性腫瘤。因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在採取積極監測的策略之前,必須先確認攝護腺癌的初次穿刺針數,若少於12針,則必須立即安排第二次穿刺且切片針數必須在12-14針,以避免漏網之魚(即必須先排除因為初次切片針數不足,而沒有採集到原本就已生存在攝護腺內較高惡性度的癌細胞)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美國癌症醫學會2012統計報告


新案例
筆者看到美國癌症醫學會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發現,美國在2012年估計約有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人罹患攝護腺癌。美國黑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仍明顯比白人高,在2008年其發生率分別是十萬分之兩百四十一及一百四十九,美國黑人與白人為何有這樣的差別目前真正的原因仍然不清楚。自從2004年以後,六十五歲以上男性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以每年2.7%比例下降,然而六十五歲以下的患者其年發生率則變化不大。

死亡人數
        2012年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癌症的第二大殺手,估計有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人將死於攝護腺癌。自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迄今,不論是美國黑人或白人患者其死亡率皆逐年下降。雖然美國白人的死亡率下降不及美國黑人明顯,但黑人的死亡率仍為美國白人的兩倍。從2004年到2008年美國白人以年平均3%的比率下降而黑人則呈現3.5%的下降幅度。

危險因子
        目前有三大危險因子:年齡、非洲後裔及家族史。
(1) 大約60%的攝護腺癌患者診斷的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更高達97%
(2) 美國的黑人及非洲的牙買加後裔則為全世界發生攝護腺最高的族群。
(3) 基因的研究也發現有5%-10%的攝護腺癌患者有明顯的家族傾向。
此外,近來的研究也指出經常食用加工肉品或乳製品者罹患攝護腺的機率較高。而肥胖患者也較容易得到較嚴重的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的預防
        化學預防是目前最被積極研究的領域。有兩種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常被提到:(1) 波斯卡(finasteride, proscar) 、(2)適尿通(dutasteride, avordat) 。曾有國外大型的研究發現它們可以降低攝護腺癌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發生率。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010年十二月顧慮到藥物的副作用及預防功效的不確定性,仍然否決了有關這兩種藥物預防攝護腺的適應症。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檢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癌症醫學會仍並不推薦例行性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檢。
(1) 對於年齡五十歲以上,預估壽命大於十年且沒有高危險因子者,應該被充份告知攝護腺癌篩檢的優點及限制,及將可能面對不同治療策略的優缺點,讓病患來決定是否進行篩檢
(2) 然而對於具有較高危險因子的美國黑人或家族中有一位近親在六十五歲以前罹患攝護腺癌的人而言,他們應該在四十五歲前就被告知有關篩檢的相關資訊。
(3) 對於具有更高的危險因子的人(例如,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皆在較年輕時即發現罹患攝護腺癌者),則討論攝護腺癌篩檢的相關議題應該提前到四十歲左右。

       
至於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篩檢是否真能降低攝護腺癌的死亡率,目前仍有爭議,雖然有兩篇歐洲方面的研究肯定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可以減少死亡的風險,然而根據美國的報告則無法證實其因果關係。
 目前努力的方向在尋找除PSA以外更新的癌症指標或是研究出更恰當的篩檢時機,及早發現高侵犯性的局部癌病並及早治療,同時對於病程變化較慢且具有較低風險死於攝護腺癌的初期腫瘤患者,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過度治療。

高存活率
超過90%以上的患者其腫瘤大都局限在攝護腺內或僅侵犯攝護腺外層包膜或相鄰的貯精囊(即沒有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他們的五年相對存活率(relative survival rate)幾乎接近100%。近二十五年來,美國所有期別的攝護腺癌五年平均相對存活率從68%提升至近100%。最新的資料更發現十年及十五年的相對存活率亦分別高達98%91%。雖然如此,肥胖及抽煙的患者仍比一般患者有較高的風險死於攝護腺癌。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美國攝護腺癌的近況


    攝護腺癌是美國男性最常見的癌症,腺癌佔了其中的95%。局限性攝護腺癌乃指生長在攝護腺內的第1及第2期癌病。在美國2004年到2005年新診斷的個案中有94%是屬於局部的攝護腺癌。據估計美國男性終其一生有16%會得到攝護腺癌。在2010年估計有二十一萬七千人會得到攝護腺癌,另外有三萬兩千人會死於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的發生與年齡因素關係密切,從45歲開始得到攝護腺癌的比例即開始顯著增加。攝護腺癌也排名美國男性因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儘管血清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的檢測,增加了攝護腺癌的早期診斷率,但是這些年來攝護腺的死亡率並未下降,大約仍維持3%左右。
    攝護腺癌的病因乃未十分的明朗。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年齡、種族及家族史,是目前比較具體的三大危險因子。年齡是最明顯的危險因子,估計有80%的攝護腺癌,診斷的年齡超過65歲。攝護腺癌也是所有癌症中,因年齡的增長,其發生率成指數增加的最明顯的癌症,根據屍體解剖的發現,死者年齡大於85歲者,約高達75%男性已罹患攝護腺癌。
    至於種族方面人美國黑人是不同種族裡面發生攝護腺癌最高的族裔,是每年十萬人約226人,然而白人的發生率是每年十萬人145位,西班牙裔的美國人則為每年十萬人約122人,而亞洲太平洋島嶼的國家或是美國的印第安土著的發生率則分別為每十萬人78及72人。

    家族史也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如果家族內有一等親罹患攝護腺癌的話則罹患攝護腺癌威脅為常人的2 - 3 倍。有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遺傳基因可能在諸多致攝護腺癌的因素中高達42%關聯性,但基因異常到底如何引發攝護腺癌,目前仍然不清楚。
    有關攝護腺癌篩檢方面,若根據美國泌尿科協會,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路,及加拿大攝護腺癌協會,推薦40歲以後可做血清PSA篩檢,但歐洲泌尿科醫師協會,美國預防醫學,美國家庭醫師學會,英國國家衛生院,及紐西蘭國家衛生委員會,和澳洲癌症委員會,較不推薦例行的攝護腺癌PSA篩檢,因為某些非惡性疾病也可能使血清PSA指數增高,一旦PSA指數升高要進一步相關檢查,一旦確診有可能面臨是否接受治療的心理爭扎、甚或面臨因治療造成長期副作用的困撓,總之,臨床醫師應將攝護腺癌PSA篩檢的優缺點及後續可能的處理儘可能告知病患,由病患來說決定是否接受篩檢。
(參考資料:Treatments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to Update the 2002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攝護腺癌放射治療的新突破


攝護腺癌患者逐年增加

攝護腺癌又名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症,而近三十年來,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逐年攀升,這幾年更成為台灣地區男性第五好發的癌病,這種現象可能和國人營養狀況提升、西式化飲食比重增加、年齡結構老化及逐漸普及前列腺癌血清篩檢有關。
老年人小便異常要小心
攝護腺癌好發年齡為六十歲到八十歲之間,不過剛發生時往往沒有任何症狀,病患常因抽血驗出「攝護腺特異抗原(英文簡稱為PSA) 」的指數升高或者是因為前列腺肥大,接受切片或刮除手術後由病理檢驗才找到前列腺癌細胞。當腫瘤繼續長大,一旦侵犯或壓迫尿道及膀胱時,則會發生排尿障礙的症候,而這些症狀往往又與良性前列腺肥大之臨床症狀相似,易誤導病患造成延遲就醫的情形,因此我們特別提醒年逾五十歲的男性,若出現頻尿、夜尿、解尿困難、小便變細、小便解不乾淨、解尿後滴滴答答、甚至解尿疼痛等問題,即應就醫,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好意思,自認是發炎或前列腺肥大而自行服用成藥或草藥,甚至有患者等到病情惡化到發生產生急性尿瀦留,完全無法解尿、血尿、尿失禁、或甚至因骨頭疼痛(前列腺癌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為骨骼)及全身疲累等症狀才開始就醫。
治療方式有突破
攝護腺癌治療方法頗多, 一般依癌病期別的不同包括:開刀、放射治療、攝護腺內冷凍治療、荷爾蒙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等療法-
(1) 對於年齡超過75歲或身體尚合併其他較嚴重的慢性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或其他病變)的第一期攝護腺癌患者而言,若癌細胞分化良好,且僅侷限於小範圍時,若做過「經尿道前列腺刮除手術」後,可採取密集追蹤方式,不需要再做進一步處置。
(2) 然而僅有少部份患者適合這種追蹤不治療的策略,對大多數癌細胞仍在攝護腺內的初期癌病而言,最好的局部治療則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或放射治療,這兩者之療效相當接近。手術及放射治療之技術及觀念在近十年大皆有所改變。以手術為例,最近幾年較傾向採用保留神經之攝護腺切除手術、微創手術,甚至使用醫療級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以減少併發症。至於放射治療的突破則更多,例如對於局部尚未發生轉移的第I或第II期攝護腺癌病人而言,現代化的放射治療(例如三度空間放射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比傳統式放射治療,不僅能明顯提高腫瘤控制率(增加20%-40%左右)且也降低了放射線引發膀胱炎或直腸炎的併發症。此外,目前最新一代的放射治療利用影像導航技術(例如:導航螺旋刀放射治療),能夠在每天治療前利用電腦斷層影像找出腫瘤的最新位置後再進行放射治療,因此治療的準確度提升,再加上具有多角度照射特點,使得鄰近攝護腺之膀胱、小腸或直腸的放射劑量明顯降低,預期可進一步降低患者治療之併發症並提升生活品質。 
(3) 當血清癌指數偏高、癌細胞分化不好或局部廣泛性侵犯的攝護腺癌(癌細胞已侵犯攝護腺的外層包膜、貯精囊或鄰近器官時,則近年來多篇研究指出,使用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療法比單純使用荷爾蒙治療有更高的治癒率。根據權威的「刺胳針」醫學雜誌曾刊載的一篇大型前瞻隨機性研究發現,從丹麥、瑞典及挪威三個國家共47家醫院875位患者 (近80%患者之攝護腺腫瘤已穿出攝膜腺外膜並侵犯至相鄰組織)被隨機分成「單純荷爾蒙治療組」及「荷爾蒙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組」,經過平均近八年之追蹤發現雖然合併療法比單純荷爾蒙治療組有略高之泌尿、直腸及性功能障礙之併發症,但其成功率差距頗大,單純荷爾蒙組病患之預估十年整體死亡率或死於攝護腺癌的死亡率分別是39%及24%,而合併療法組僅分別是30%及12% 。
(4) 攝護腺癌一旦轉移到骨盆腔淋巴結或全身骨骼則屬第四期,以荷爾蒙治療為主要療法。荷爾蒙治療包括睪丸切除、或使用具有抗雄性素作用之各種藥物。通常荷爾蒙的療效大約可維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若荷爾蒙療效失敗後,才會考慮化學治療,但療效不盡理想,病患存活期不易難超過一年。
由於每位病患的病情不一,最好經過泌尿外科及放射腫瘤科的醫師仔細的評估及充份的討論後,再決定是否接受手術、放射線或荷爾蒙治療。
早期癌存話率隹
早期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5%左右。如果癌細胞侵襲到攝護腺周圍組織或其他相鄰器官,則五年存活率只有65%,十年存活率降為35%左右。若發生骨盆腔淋巴結轉移則治癒率更差, 一旦發生骨骼或其它遠處器官的轉移,則其平均存活時間約為二年到二年半左右。
總之,近幾年來因手術及放射治療科技的突破及針對中晚期患者採用放射治療合併荷爾蒙藥物的治療方式,將使得攝護腺癌的治療成果出現新的契機。